图二:浙江余姚梨洲街道冠佩村的邓公庙
虎患频发
华南虎与人类遭遇的特殊性,一般称为虎患。历史上山区半山区人口增长快,居民点增多,烧荒种粮面积慢慢扩大,造成华南虎的领地被蚕食,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;一只或者数只,甚至十几只华南虎,出于生存需要,在一定范围内,对于若干村庄内外的人,进行持续反复的攻击和掠食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,这就是虎患。清代的《余姚县志》,有五次虎患的简约记载。明代万历四年(1576年)和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余姚发生两次虎患,虎多噬人,没写具体地点范围事由;清代康熙廿六年(1687年)和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南山出现了两次大的虎患。这“南山”,指那时的余姚县南部山区,即现在的兰江、梨洲两街道和大岚、梁弄、鹿亭等乡镇,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凤亭、双雁等乡发生虎患,指的就是今天的兰江街道、梨洲街道等山区半山区。今天余姚东部的陆埠、大隐、河姆渡、三七市、丈亭和凤山街道东部等五个半乡镇,历史上曾属慈溪县,1954年10月区划调整,划给余姚。原清光绪《慈溪县志》也载,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和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这一带也发生了虎患,老虎常常白天横行乡里,伤人食人。
虎患也有传说的。记得与我母亲共事过的徐金甫伯伯讲起过:“我小时候听爷爷讲,祖先原住南山杜徐岙,旧属慈溪县(今属陆埠镇),为了躲避康熙十九年(1680年)的孔岙翁岙杜徐岙一带虎患,迁移到罗江徐家(今河姆渡镇芦山寺村),前后不到三百年,我是移民的第十一代了。”
图三:庙碑上所刻的邓公打虎事迹
这些史记和传说,说明虎患的严重性。“四明山地高低林,猛虎白日绕村行”“居人虑虎至,荆棘挂墙壁”,可以说是那时候虎患的真实写照。每次虎患,华南虎向民众攻击,最后还是被民间和政府组织的打虎队所战胜。
消失灭绝
华南虎何时在余姚消失, 官方无记录,民间传闻不多,即使有也说不清道不明。据四明山镇明洲农家乐主人王振华回忆,在1970年前后的春节,他去今天奉化、余姚和海曙三县交界处海曙一侧的直岙村舅舅家做客,听他的舅舅讲,家南边的奶部山,山高谷深林密,与宁波林场商量岗林区相连,那年春节前的一天,上山务农,远远见到过华南虎,跟随他的两条家狗,也浑身发抖,不敢出声。据专家介绍,华南虎,喜独居,有领地意识,一般来说单个活动范围有数十平方公里。因此,华南虎在余姚的灭绝,也可以说是在1970年左右。这个结果,某种程度上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,也是浙东地区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。
“虎痕”依旧
华南虎在余姚的历史踪迹,在地名中留下了痕迹。如四明山镇,有“老虎洞、青虎湾岗、虎头汖”等,其中青虎湾岗,海拔高度979米,是余姚市和宁波市的最高峰,据《余姚市地名志》记载:“相传清时此地,时有老虎出没,故名”;梁弄镇有“老虎潭、虎洞岗”;在大岚镇也有“老虎山、伏虎山(升仙山)”等。
在过去的少儿教育中,也有老虎的影子。在我的童年,每当小孩哭闹,或者大人认为其不听话,惯用“老虎来了”吓唬。 在乡土文化中,仍可见“虎的精神”。长辈给孩子取名,有的含有“虎”“寅”字,希望小孩未来成为生活的强者,生产的能手等。
在本地语言中,也能见到老虎的威武形象。褒义的,“跟勒老虎吃肉,跟勒黄狗吃屙”,意为交友要交有本事的人;“藏龙卧虎”“虎踞龙蟠”等。中性的,“虎口拔牙”,从老虎嘴里拔牙,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;“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”等。贬义的,“笑面虎”,表面和善,其实和老虎一样凶猛;“老虎屁股摸不得”等。
总之,历史上的华南虎,居于食物链的顶端,翻山渡水,威风凛凛,古代文人有过“虎跃山势雄”“虎越万重山”的美誉,也给予“兽中之王”的美称。今天的华南虎,已成为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,沦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列入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范围,其结局悲惨,值得深思。人类运用“智慧和团队合作”,打败了华南虎,这同样也适用于如今的企业间、城市间、区域间竞争。不过,在竞争中,还要融入“多赢共享”、“敬畏生命”和“敬畏自然”等理念,这才是人性的光芒。
作者:罗明
编辑:毛凤君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